首頁>軸承新聞>探索中進步 我國軸承機械力求脫離進口 |
探索中進步 我國軸承機械力求脫離進口
中國軸承網 發布時間:2011/04/19
國內風電軸承在很長的一個階段里依靠國外進口,價格昂貴,加大了每千瓦風電設備造價,也制約了風電成本的下降。
國內企業探索中進步
目前,國產風電軸承逐漸形成了規模化、系列化生產,主要企業有瓦軸、洛軸、軸研科技、方圓支承、上海聯合等相關企業。
據中國軸承工業協會工作人員透露,風電軸承中,偏航軸承和變槳軸承的技術門檻相對較低,而主軸軸承和增速器軸承的技術含量較高,發電機軸承基本上為技術成熟的通用產品。目前,國內風電軸承企業的產能主要集中在偏航軸承和變漿軸承上,且以3兆瓦以下風電設備配套軸承為主,對于主軸軸承和增速器軸承,基本依靠進口,只有個別國內企業初步涉足。
據了解,我國軸承行業對風電軸承的設計、制造和試驗技術還遠遠沒有吃透,比如主軸軸承是用哪一類軸承為好,變槳軸承是用哪一種結構的回轉支承為好,回轉支承滾道和齒部淬火如何防止產生裂紋,如何保證表面硬度和淬硬層深度等難點仍然處于探索攻關之中。
日前,從大連瓦軸集團了解到,又一批為國家重大裝備配套的高端軸承產品在這里順利出產,填補了國內空白:5兆瓦風機變槳軸承發往用戶裝機;完成盾構機主軸承及滾刀軸承等研發,并振動篩開始裝機試驗;大型組合密封精密背襯軸承研發成功,通過了用戶的使用驗收……
與此同時,上海電氣總投資5億元的高效清潔特大型風電軸承生產線技改項目竣工投產,首臺3.6兆瓦海上風電軸承下線。上海電氣從引進技術到聯合設計,再到自主開發,在軸承研制上走出一條新路。目前,中方技術人員的技術開發能力、過程控制能力均已達到國際水平,成本只相當于進口軸承的2/3,大批量生產后,有望下降到進口軸承的1/2。
雖然彌補差距非一日之功,但國內企業緊盯世界潮流,逐步實現高端軸承產品產業升級的努力,將改變我國許多重點領域關鍵技術裝備上高精密、高可靠性、高轉速軸承長期依賴進口的狀況。
軸承是我國風電設備制造的軟肋
近年來,我國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,但為重大裝備配套的高端軸承卻大部分依賴進口,軸承等核心零部件已經成為國家重大裝備發展的瓶頸。“國內高速鐵路發展迅速,但軸承卻成為一個嚴重的瓶頸。歐美國家目前高鐵軸承能滿足時速350-400公里的需求,而我國目前的高速軸承大多只能滿足150-180公里的動車組。”業內人士舉例說。此外,大型風力發電機軸承、深井鉆機轉臺軸承、海上鉆井平臺系列軸承等能源裝備高端軸承也都是國內企業的軟肋。
據了解,精密大型軸承一個重要用途是用于風力發電機。風力發電機用軸承主要包括:偏航軸承、主軸軸承、變速器軸承、發電機軸承等。
九州電氣負責風電設備的一位人士告訴筆者,作為風機的重要配套設備之破碎機廠家一,風電軸承的受力和振動情況復雜,必須承受巨大的沖擊負荷,并且偏航、變槳軸承安裝成本較大,同時還需達到與主機一樣至少20年的壽命。由于風電設備的惡劣工況和長壽命高可靠性的使用要求,使得風電軸承具有較高的技術復雜度,是公認的國產化難度最大的兩大部分(軸承和控制系統)之一。
國內風電軸承在很長的一個階段里依靠國外進口,價格昂貴,加大了每千瓦風電設備造價,也制約了風電成本的下降。
雖然困難重重,但并未阻擋國內軸承企業在探索中前行。一批國內領軍企業瞄準世界水平,以振興裝備制造業16個關鍵領域的高檔次配套軸承為市場導向,實行了強投入、高水平、快碎石機廠產出的技術改造,目前已經形成了1.5兆瓦、2.1兆瓦、3兆瓦風電軸承的全方位的批量生產能力。
推薦給朋友 評論 關閉窗口
推薦信息 |
□湘潭警方行程5000多公里 追回價值上百萬元進口軸承 □玉山軸承產業積極推動技改效果顯著 □金管家:(周五)實時解盤+直擊大牛股 □集團公司群安工作檢查組到洛陽軸承公司檢查 □“洛陽軸承”再創“中國之最” |
上一篇:銀川市工商局興慶分局圍剿問題軸承
下一編:機械手表的日常保修法則